警惕非法集资
远离高额诱惑
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流中,虚构高利息、高分红、高收益、高回报的网络“糖衣陷阱”层出不穷。面对高额的诱惑,不少人因为辨识能力不强、防骗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薄弱,不知不觉落入非法集资的圈套之中,最终蒙受财产损失。
2018年4月至11月期间,张某某通过微信号,以“善行天下张**”“钱生钱报单中心”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宣传外汇、期货、博彩等网络投资项目,隐瞒自己的真实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,以承诺高额投资回报为由,在全国各地骗取吸收资金。
同年5月,张某某通过宋某某在自流井辖区内发展社会公众投资“善行天下钱生钱”项目,宣称投资该项目可以保证每天按照投资金额的5%进行分红,30天为一个投资周期,在一个投资周期结束后,即可领取投资金额1.5倍的分红。至同年10月,期间共计发展41名集资参与人,吸引资金达2282000元(含本息复投金额),用于赌博、购买房产、汽车以及维持资金周转等用途,造成其中杨某某、叶某某、黄某某等26名集资参与人损失共计448933.5元。
经审理,自流井法院于2024年1月29日,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,与其前罪所犯的集资诈骗罪,数罪并罚,决定执行其有期徒刑十一年十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。现张某某已于监狱服刑。
从以上典型案例可见,借新型投资之名、抛高额返利之饵、行非法集资之实,已经成为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陷阱中屡试不爽的套路。这些“糖衣陷阱”无孔不入,离本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并不遥远。在此类借用互联网途径的非法集资高发之态势下,广大群众更应提高防范意识,远离虚假的高额、高利诱惑:
保护个人信息
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,遇到可能涉及非法集资行为的切忌向其泄露个人信息,并及时投诉举报。
辨别经营资质
营业执照、相关金融牌照及金融管理部门对辨别其合法性都是必不可少的。同时也要了解实体项目存在与否,并关注其资金的具体流向和利润的具体来源。
谨记投资风险
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,这是市场规律使然。若项目宣传中涉及 “只赚不赔”“零风险”等内容,则须提高警惕,防范虚假宣传利诱。
多走正规渠道
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和购买金融理财产品,尽量勿从个人公众号、街头传单、网络弹窗广告等非正规途径接触投资理财项目,使网络不法分子无机可乘,降低个人财产损失风险。